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成为影响区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通过系统性改革持续激活存量土地潜力,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面积累计达12.3万公顷,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五年前下降28%,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土地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自然资源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建立覆盖76%地级市的低效用地动态监测网络。通过细化认定标准,累计识别出可盘活存量工业用地8.7万公顷,其中43%已完成产业导入或空间重构。在土地产业布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推进"工业上楼"模式,单位土地产值密度提升至西部地区的2.1倍;中西部则依托资源禀赋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区域GDP增长贡献率突破15%。
二、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创新,统计数据支撑精细化治理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平均容积率从0.6提升至1.3,土地利用强度显著增强。政策实施中形成"退出补偿-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的闭环管理链:通过建立市场化收储平台,累计收回闲置工业用地3.2万公顷;运用税收调节机制推动企业主动转型,近五年累计腾退高耗能产业用地5.8万公顷。在土地产业布局调整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占比提升至41%,形成"科技研发+智能制造"复合型空间格局。
三、存量土地盘活路径拓展,统计数据验证经济效能提升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成为重要资源池,2023-2025年累计释放可开发用地1.9万公顷。通过产权分割转让、作价入股等创新模式,国有企业闲置厂房改造为科创孵化器的案例占比达67%。在市场化配置方面,土地二级市场交易规模突破8000亿元,其中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使企业用地成本降低34%。从产业布局成效看,先进制造业集群所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已进入"数据驱动、精准调控"新阶段。通过构建覆盖全域的土地要素监测体系,政策制定者能够更科学地平衡开发强度与生态保护需求,在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推动产业用地向高效集约方向转型。随着2025年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土地资源管理将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框架,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空间支撑。
更多土地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土地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