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数据透视:1-7月外籍旅客增长43.7%,通关效率提升14%
随着全球旅行市场复苏,中国入境旅游迎来新机遇。作为长三角核心枢纽,上海凭借其国际化都市魅力与高效服务体系,在2025年成为全球游客关注焦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上海口岸已累计查验入境外籍旅客达298.7万人次,同比增长43.7%,持续领跑全国,印证了中国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的战略成效。
面对激增的国际客流,上海口岸管理部门通过流程优化与技术升级实现服务突破。在高峰时段,外籍旅客平均查验时间缩短至原有时长的86%,这一成果源于"精准勤务辅助系统"的创新应用。该系统整合航班数据(FQS)、旅客预申报信息(iAPI)等多维度资源,构建了智能预警与动态调度机制,使边检资源配置更贴近实际需求。通过对外籍旅客全流程进行秒级拆解分析,管理部门在动线设计、通道布局等细节上实现精准优化。
二、入境旅游基础设施升级:17个智能验证台重塑服务体验硬件设施的迭代是提升入境效率的关键支撑。浦东国际机场新增17个新型智能验证台,结合多语种指示标识系统,显著减少旅客操作失误与等待时间。同时,管理部门通过规范查验手势、制定标准化执勤用语等"软性升级",进一步消除语言沟通壁垒。这些举措不仅加速了通关流程,更让国际游客感受到专业且友好的服务态度。
三、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多语种服务与可视化指引并进在优化体验层面,上海口岸组建覆盖英、法、西等10余种语言的外语志愿服务队,并推出沉浸式通关示范片。通过视频直观展示行李申报、证件核验等环节的操作要点,有效降低外籍旅客对流程的陌生感。此外,"礼遇保障工作组"针对特殊需求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高端商务客群与家庭游客均能获得适配体验。
四、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数据驱动下的精细化管理路径当前上海口岸的实践表明,入境旅游业的增长需依托系统性创新。通过将实时客流分析与历史数据建模结合,管理部门实现了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转型。例如,在航班密集时段自动启动蛇形通道分流机制,既保障安全又避免资源浪费。这种动态平衡策略为全国其他口岸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型。
上海案例揭示入境旅游发展新范式
2025年的上海口岸实践证明,技术投入与服务创新是撬动入境旅游业增长的核心杠杆。在保持43.7%高位增长率的同时,14%的通关效率提升印证了"精准化管理+科技赋能"的有效性。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借鉴此类模式,中国有望加速实现从旅游大国向国际一流目的地的转型,而上海的先行经验将为全球入境旅游业复苏提供重要参考。
更多入境旅游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入境旅游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