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中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跃升期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风电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9月,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迎来密集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突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5139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贡献了249万千瓦;累计并网规模已超4420万千瓦,同比增长显著。随着深远海技术瓶颈的逐步攻克和跨领域融合场景的拓展,海上风电正成为绿色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其竞争态势与产业链布局迎来关键变革期。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在"双碳"目标引领下,2025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支持性政策。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规范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深远海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区域性细则同步落地:广东将海上风电项目电价补贴执行期延长至14年;大连规划2030年前完成二期海上风电工程。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推动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加速推进近海项目建设,并稳妥布局深远海基地开发。
二、技术突破重塑竞争格局,深远海装备国产化提速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7月,我国成功下线全球单机功率17兆瓦的直驱型漂浮式风电机组;8月又实现全球最大26兆瓦级机组吊装应用。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大容量风机、漂浮式基础平台等关键领域取得自主化进展。数据显示,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产能已占据全球超60%市场份额,叶片、齿轮箱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企业竞争焦点正从传统近海转向深远海场景,通过技术迭代降低度电成本,推动项目经济性向平价上网目标靠拢。
三、产业链协同加速,跨领域融合催生新业态海上风电的长链条效应带动多产业协同发展:上游钢铁、高端材料需求持续释放;中游整机制造企业加速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如大连太平湾、温州洞头基地);下游则衍生出"风电+海洋牧场""风电+储能"等创新模式。据行业统计,2025年水下数据中心与海上风电场的融合项目已在临港地区启动建设,AI技术正被应用于风机运维优化。这种跨领域整合不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构建起覆盖制造、施工、运营的万亿级产业生态圈。
四、国际化进程提速,海外市场成新增长极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压力显现,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与技术积累,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承接漂浮式风电项目订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风机容量同比增长37%,其中深远海装备占比超40%。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包括供应链韧性、本地化服务网络建设和适应不同海域环境的技术适配性。
站在2025年关键窗口期,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型。 未来五年,深远海开发将成为核心战场,漂浮式机组商业化应用、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突破将重塑竞争格局;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国际化布局则决定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争夺。随着电价机制完善和跨界融合深化,海上风电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从补充能源到主力电源的跃迁,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更多风电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风电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