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渔业经济持续释放发展动能。截至2025年9月,水产品总产量已突破3600万吨大关,同比增长4.37%,其中养殖占比超八成的结构优势凸显。从技术应用到区域布局,再到产业链延伸,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经营重塑现代渔业版图。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水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1-7月数据显示,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36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37%,其中养殖占比超80%。山东威海10万亩海上牧场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鲍鱼、牡蛎的精准化养殖,育苗加工产能同步提升,成为"海上粮仓"建设典范。新疆和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运用节水循环水技术,成功突破地域限制发展特色渔业,鲜活产品本地供应率达100%。
二、水产品重点企业区域集聚显著,长三角成产业核心带截至当前,全国存续渔业相关企业超84.5万家。从地理分布看,湖北、江苏、安徽三省以29.8万家企业占据总量35.3%,形成我国最大的水产产业集群。广东与福建紧随其后,共同构建起覆盖养殖、加工、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企业注册量达13.3万家峰值后,2024年新增7.4万家企业,行业进入提质优化阶段。
三、水产品技术特点与重点企业发展双轮驱动在技术创新方面,深远海养殖装备、智能投喂系统和病害预警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龙头企业通过建设数字化加工车间,将鲜活水产的保鲜周期延长至120小时以上。风险管控数据显示,仅有0.82%的企业涉及司法案件,行业合规意识持续强化。
四、水产品产业趋势展望:标准化与品牌化双轨并行当前渔业发展呈现两大特征:养殖端向深远海拓展与沙漠水域开发并进;加工端加速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随着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和电商平台渗透率提升,预计2025年水产加工产值将突破1.2万亿元。
来看,我国水产品产业已形成"技术赋能生产-企业引领创新-区域协同布局"的良性循环。在养殖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通过强化科技应用与产业链整合,正加速向绿色高效、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在保持产量优势基础上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更多水产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水产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