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我国正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和技术攻坚,推动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已建成超过300万个5G基站,终端连接数突破10亿大关,为产业革新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聚焦政策导向与技术迭代的双向驱动,解析未来两年重点领域的发展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5G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方案明确指出,需加快突破5G/6G芯片、模块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2025年我国将投入专项资源支持高频器件与射频前端的研发,目标在2026年底前实现国产化率提升至45%,降低对外依赖风险。政策层面通过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转化,确保通信设备、服务器等整机产品迭代周期缩短30%以上。
二、智能终端升级与场景融合深化(5G应用及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手机、个人计算机、家庭网关等核心产品,方案提出实施“质量跃升计划”。2026年目标实现智能手机AI算力提升至每秒10万亿次运算,推动XR设备轻量化设计,重量较当前主流型号降低35%。政策要求建立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标准,通过地方试点推广智能安防、车载计算等场景应用,预计到2026年底将新增超过50个省级示范项目。
三、新兴产品矩阵构建与市场拓展(依托5G环境的产业布局)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方案强调发展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目标2026年相关产品出货量突破8000万台。同时要求家庭网关设备集成AIoT能力,支持多协议互联标准,带动视听设备智能化渗透率从当前35%提升至60%以上。针对打印机、扫描仪等外设,政策提出实施可靠性工程,在2026年底前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延长40%,满足工业级应用需求。
四、基础设施与新兴技术协同演进(5G发展环境的支撑体系)为配合6G技术研发储备,方案规划在重点城市部署太赫兹频段试验网络,并要求到2026年完成10个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服务器市场规模已达480亿美元,未来两年将通过优化CPU/GPU架构,使单机柜算力密度提升50%,与5G专网协同满足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高带宽需求。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2025-202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正以5G为支点构建全新产业生态。通过强化核心器件攻关、加速终端智能化升级、拓展新兴应用场景,行业将在未来两年实现关键领域供给能力提升30%以上,形成覆盖设备制造、软件服务及场景应用的完整闭环。随着6G技术储备与标准化进程同步推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有望在2026年实现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更多5G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5G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