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驱动与国际市场需求双轮推动下,中国储能产业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94.91GW,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与此同时,海外市场订单激增叠加技术路线多元化,进一步点燃了行业投资热情。从龙头企业股价创新高到供应链产能满负荷运转,储能产业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
一、政策驱动:2027年装机目标明确,锂电主导市场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根据最新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我国计划于2027年前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较当前水平翻倍增长。该规划将直接带动超2500亿元投资,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钠离子、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加速布局。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94.91GW/222GWh。若按规划目标测算,未来三年年均新增装机需达到34.4GW(约137.4GWh),且实际需求可能因峰谷电价机制优化、辅助服务市场完善而进一步超预期。
二、海外市场爆发:中国企业全球份额超90%,订单量同比激增220%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26GWh,同比增长近1倍。中国企业在该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前九大厂商均为国内企业,全球市占率突破90%。海外市场订单规模更是实现跨越式增长:仅上半年新签海外订单就超过160GWh,较去年同期增长220.28%,中东、东南亚、南非等新兴市场成为核心增量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储能电芯厂商已出现产能紧缺现象,部分企业2026年订单接近饱和状态,甚至出现“加价难求”的局面,反映出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的高度依赖。
三、产业链动态:电池环节率先受益,价格传导启动在即从产业价值分配看,储能系统核心环节——电芯制造与集成商成为当前最大收益方。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产能规模,在2025年已实现盈利改善;而中型厂商则面临上游原材料成本压力,部分企业采购价出现小幅上涨趋势。
储能系统构成方面,电池组(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能量管理系统(许继电气等)、变流器设备(阳光电源等)共同支撑起电站、工商业及家庭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需求。当前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效应显著增强,推动行业整体效率提升。
四、未来展望:政策与市场共振,2025年成关键转折点随着国内补贴退坡机制明确和海外电力短缺问题加剧,储能投资回报率逐步清晰化。预计到2027年,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将更加丰富,并形成“发电侧调峰+用户侧套利”的双向收益模式。
从资本市场表现看,储能板块在政策利好与业绩兑现双重催化下持续走强。龙头企业的高增长预期已反映在股价上:宁德时代市值突破1.6万亿元,阳光电源等核心企业市值亦创历史新高,凸显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2025年成为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政策托底、技术迭代与海外需求共振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国内企业在锂电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叠加新兴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产业链各环节带来显著增量空间。未来三年,在1.8亿千瓦装机目标牵引下,储能产业有望成为能源革命的核心支柱,并持续引领全球绿色经济转型进程。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