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超四成;至2027年规划目标为1.8亿千瓦以上,预计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在政策密集释放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储能产业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本文结合最新政策导向及市场动态,解析行业增长逻辑与数据趋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要求,到2027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翻倍至1.8亿千瓦以上,并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链竞争力。这一目标的提出基于对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及系统调节能力的战略考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容量达7376万千瓦,而仅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便突破2115万千瓦(总规模至9491万千瓦),行业增速显著高于预期。
二、市场机制创新:容量补偿与电价政策打开收益空间为解决投资回报难题,《行动方案》推动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及补偿机制。内蒙古已明确0.35元/千瓦时的长期补偿标准(覆盖十年),河北则推出100元/千瓦·年的短期激励。据测算,叠加峰谷价差后,独立储能在两地项目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可分别达6.2%和14.8%,显著高于行业普遍要求的6%-8%门槛。此外,辅助服务市场开放范围持续扩大,调频、备用等市场化收益渠道逐步拓宽,未来将覆盖更多地区与新型品种(如爬坡服务)。
三、应用场景多元化:从电网节点到零碳园区的新需求爆发在电源侧与电网侧,关键节点的独立储能电站建设成为投资热点;用户侧则因绿电直连政策推动配储刚需。例如,陕西、云南等地要求新能源项目自发自用电量占比不低于60%,倒逼企业配置储能以满足用能比例要求。零碳园区领域,四川、山东等省份将储能列为基础设施标配,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促进绿电消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26GWh(同比增长97%),其中中国厂商占据超九成份额,海外市场订单激增推动头部企业生产线接近满负荷运转。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成本控制与政策协同需持续发力尽管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但系统成本仍制约大规模应用。例如零碳园区项目中,储能配置的经济性受电价机制与融资条件双重影响。专家指出,未来需通过容量电价全国统一体系建设、绿电交易配套金融工具创新等措施降低投资门槛。同时,政策落地效率(如辅助服务市场开放速度)将直接影响企业收益预期。
2025年作为《行动方案》启动的首年,储能产业正从政策扶持期迈向市场化突破期。在1.8亿千瓦装机目标的牵引下,技术迭代、场景创新与机制完善将形成合力,推动千亿级投资落地。随着容量补偿扩围及辅助服务价值释放,行业有望加速实现“规模化+高收益”的双重跨越,成为支撑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