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构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凭借广东庞大的消费市场、产业集聚效应及澳门独特的国际渠道优势,两地通过"澳门研发+横琴转化+广东制造"模式,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标准化与国际化。当前数据显示,广东省2023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营收达6638亿元,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新进出口总额增幅超100%,彰显区域经济动能加速释放的态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广东作为生物医药大省,2018年以来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年均复合增速超10%。截至2023年,全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已突破6600亿元,医疗器械产业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市场。为推动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力争2027年实现),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聚焦创新药、中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三大方向强化政策支持。
澳门依托"1+4"经济多元发展战略,将大健康产业定位为核心领域。特区政府通过立法完善医疗监管体系,简化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流程,已助力3款中成药完成"一带一路"国家注册,并推动2个产品在广东省获得生产批件。两地政策协同效应显著,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相继发布生物医药专项扶持措施,构建起涵盖研发、转化、制造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二、粤澳协同效应下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联动模式探索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形成"澳门注册+横琴生产""跨境研发+境内转化"等创新协作机制。数据显示,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聚集超200家企业,初步构建起"澳门研发-横琴中试-湾区制造-全球销售"的产业闭环。通过共享澳门国际认证资质和广东制造产能,两地企业加速开拓葡语国家及东盟市场,今年预计新增3-4个跨境注册产品。
政策创新进一步打通要素流动壁垒:"港澳药械通"机制覆盖大湾区45家医院,允许使用未内地注册但已在海外上市的药物器械;香港资本市场生物医药板块年内涨幅超150%,成为内地企业国际化融资重要渠道。这种双向互动格局不仅提升患者用药可及性,更推动形成"北上诊疗+南下研发"的跨境医疗产业生态。
三、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政策突破与市场机遇分析作为粤澳合作核心抓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迎来多重利好:澳门特区政府通过立法优化中成药注册流程,横琴专项政策对中药创新设立最高1亿元奖励;广东省则依托庞大消费市场支撑产业链延伸。数据显示,2023年大湾区中医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7%,其中葡语国家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至15%。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粤澳正联合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已有12项中药质量标准纳入澳门药典。通过"境内外持有+境内生产"模式,两地企业可共享研发成果与制造资源,显著降低跨境运营成本。预计到2027年,粤港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将突破万亿,形成辐射全球的创新网络。
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正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联动和国际化布局,在生物医药领域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粤澳深度合作区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专项措施持续加码,"研发-转化-制造"全链条生态不断完善,未来将加速释放万亿级市场潜力,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成果转化枢纽。区域发展经验表明,跨行政区划的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路径。
更多生物医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生物医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