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水利工程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深化"水利工程+"战略,在农业水利、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9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会议公布了最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申报的四项工程全数入选,进一步巩固了在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元阳哈尼梯田,以5.61万亩灌溉面积构建起独特的"四素同构"系统。该工程通过依山势分层筑渠、科学调控灌排,实现了森林水源涵养、村寨居住环境、梯田农耕与水系循环的完美协同。其卵石砌垒工艺和生态智慧为山区水利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平原圩区水利工程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代表拥有1700年历史的赤山湖灌溉工程,现服务秦淮河流域7.7万亩耕地。通过"筑塘成湖-双重蓄水-双向闸控"的立体设计,解决了低洼地区"旱涝双困"难题。该工程不仅支撑着句容市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其智慧调蓄技术还被纳入长三角水利产业重点推广项目库,成为平原区水利工程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的标杆案例。
三、四川彭州湔江堰:冲积平原平梁分水工艺的活态工程遗产始建于西汉时期的湔江堰,至今仍灌溉16.2万亩农田。其创新采用卵石竹笼筑堰技术,在龙门山前冲积扇上实现"引-灌-泄-排"多功能集成。该工程在都江堰灌区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四川省水利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点示范项目,相关修复技术已应用于成渝地区多个农田水利工程。
四、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都市近郊生态补水工程的创新实践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灌溉系统之一,门头沟永定河古渠通过5条古代渠道与现代水利设施联动,每年为2万亩果园和生态区提供补给。其辽代公议沟等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开创了都市农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相关经验被纳入京津冀协同水利工程规划。
展望
此次新增四项遗产使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升至42项,凸显了传统水利智慧在现代产业布局中的持续价值。这些工程既承载着生态保护、粮食增产的核心功能,更通过文旅融合、技术输出等路径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我国将在全球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更多工程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工程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