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贵州省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山地农业特征,使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生态脆弱性-农业依赖性-发展滞后性”的三重困境。近年来,贵州省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贵州省2013—202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探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技术进步率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为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2025-2030年中国碳排放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2013—2022年间,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一时期,贵州省通过政策支持、大数据赋能和产业链整合等措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而言,农业现代化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碳排放可减少26.074个单位。这一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促进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效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促增效应及原因分析碳排放市场影响分析提到尽管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但农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13—2022年间,贵州省农业技术进步率呈现“波动上升、增量受限”的特点。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每提升1个单位,碳排放增加52.799个单位。这一正向关系可能源于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能源回弹效应,即生产效率的提升反而刺激了能源消费规模的扩张。此外,贵州省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山地农业特征,使得传统农业技术在适应性改造过程中面临较高的试错成本,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的增长。
三、基于熵值法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为了全面评估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本文构建了包含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显示农业投入水平权重占比最高,达到40.89%,反映出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其中,农业能源消耗总量、人均耕地面积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总投入是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相比之下,农药施用率和农用化肥使用率等传统污染指标的权重较低,这与贵州省近年来在农药减量和生态农业方面的政策成效密切相关。
四、农业技术进步率的测算及动态变化分析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测算贵州省农业技术进步率。结果显示,2013—2022年间,农业技术进步率呈现波浪式波动,2016年达到峰值1.27后震荡回落,2022年降至0.98的周期低点。尽管如此,2013—2022年的农业技术进步率均大于1,表明农业技术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这种演变轨迹揭示了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在突破自然约束与重构技术体系中寻找平衡的过程。前期依赖要素投入驱动增长的模式,遭遇山地特殊性的刚性制约;后期数字技术注入新动能,但能源依赖和人力资本断层仍构成持续挑战。
五、农业现代化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及线性回归分析基于熵值法测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Malmquist指数测算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本文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二者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技术进步率能够联合解释碳排放总量80.9%的变化情况。具体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则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二者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013—2022年间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农业技术进步则对碳排放具有促增效应。这一结论揭示了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技术进步在碳排放影响上的复杂关系。为了实现贵州省农业的低碳发展,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大农业观为指导,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碳减排;二是推动农业技术绿色发展,优先实施清洁技术替代战略,缓解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碳排放增长压力;三是注重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政策工具引导低碳农业技术替代,降低农业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通过这些措施,贵州省有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为全国农业低碳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更多碳排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碳排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