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的启动,中国农产品市场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和消费升级浪潮。城乡联动促消费倡议、电商平台补贴、金融机构助农举措等多方协同发力,推动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与消费场景创新。数据显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数量较五年前增长70%,2024年销售额突破6098亿元;冷链物流设施扩容至近2000万立方米,支撑跨区域流通效率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产业升级满足营养健康需求、拓展多元消费场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一、农产品绿色优质供给优化:认证体系与产业转型的双轮驱动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产品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为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趋势,“十四五”以来中国持续完善绿色生产体系,累计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农产品3.6万个。截至2024年,地标产品总数达2544个,相关经营主体超3.3万家,直接产值突破9600亿元。通过“产出来”与“管出来”的协同机制,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9%的高位,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化、优质化转型。
二、农产品营养健康导向: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价值重构2025年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将“营养导向”确立为核心主线,要求全产业链提升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供给。数据显示,动物性蛋白质、水产品及大豆需求持续增长,全谷物加工成为粮食产业升级重点方向。通过强化营养型食物研发与精准加工技术,预计未来十年将有效缓解微量营养素不足问题,推动农产品消费结构向健康化升级。
三、农产品消费场景拓展:从餐桌到全域的市场空间激活在传统流通体系优化方面,2024年冷链物流设施扩容支撑生鲜产品跨区域调运能力提升,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模式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新业态持续发力,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成为消费融合的创新高地。“村字号”文体活动如农遗非遗展示、特色农产品体验等,则通过场景化营销培育出一批网红消费地标,带动区域品牌价值提升。
展望:构建产供销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的市场动向表明,中国农产品产业正经历从“量增”到“质优”的结构性转变。绿色认证扩容、营养导向生产、冷链网络升级等举措共同构成供给端的核心支撑;而休闲农业创新、消费场景拓展与品牌战略深化,则为需求端释放提供持续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打通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快数字化流通体系建设,并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扩大市场影响力,最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共创与可持续增长。
更多农产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产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