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于今日传来新进展——累计封存量已突破1亿立方米。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迈入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海洋碳封存解决方案。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海上碳封存项目的规模化应用正成为产业竞争的新焦点,其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全球能源转型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作为我国首个高含二氧化碳海上油田,通过一体化技术研发实现了从碳捕集到封存的全流程自主掌控。自2023年6月建成投用以来,该项目每年可分离并封存油气流中的二氧化碳超4000万立方米,并通过高压回注技术将其安全储存于浅部水层。这一工程实践不仅验证了海上地质构造适配性,更构建起完整的碳封存技术体系,为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中占据技术主导权奠定基础。
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驱动能源产业竞争格局重构2024年5月新增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进一步释放了该油田的经济价值。通过将伴生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注入地下油藏,成功实现原油增产20万吨/年的目标。这种“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创新模式,使原本被视作排放负担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产资源,形成了覆盖捕集-封存-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据测算,该技术可提升油田采收率15%-30%,显著增强我国在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未来十年战略布局:5.5亿立方米碳封存量目标与产业协同效应根据规划,恩平15-1油田将在2035年前累计回注二氧化碳超5.5亿立方米,并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将原油增产规模扩展至更高水平。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更构建了海上油气开发与碳管理的协同机制:一方面依托现有平台设施降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碳封存认证创造额外收益权,形成传统能源业务与低碳产业的价值共振。
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应用,中国海油主导的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其突破性进展不仅体现在1亿立方米封存量的工程实绩上,更在于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装备集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随着全球碳定价机制完善和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与低碳产业竞争的核心筹码。未来十年,以该项目为模板的海洋碳汇网络建设,将推动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更具战略主动权的席位。
更多二氧化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二氧化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