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发布三项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新型储能发展路径与目标规划,涉及输配电价机制、绿电消纳模式及电力市场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为储能行业注入强心剂,预计2025-2027年期间将形成规模化推进态势,并对重点企业订单增长产生显著拉动效应。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国家首次为储能装机划定“底线目标”,要求到2027年实现累计装机规模较当前水平翻两番。政策特别强调,新能源发电侧配储比例需同步提升至20%以上,并对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给予优先并网支持。这一导向将直接利好具备技术储备与产能优势的头部储能企业,例如在电化学储能系统、液流电池领域布局较深的企业有望率先承接新增订单。
二、价格机制改革激活市场活力——输配电价与绿电直连落地路径《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提出,对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实施差异化输配电价政策。具体而言,通过“优先调度+分时电价”组合模式降低储能调用成本,并允许用户侧储能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储能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6元/千瓦时以下,而新机制将推动这一数值进一步下降15%-20%,显著提升重点企业盈利空间。
三、风光储一体化建设提速——2025-2027年规划中的产业机遇《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明确要求,到2026年底全国80%的省级电网需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常态化运行。在此背景下,《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配套措施:对风光储项目用地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并允许储能设施共享接入多能互补系统。据测算,政策落地后2025年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将突破30GW,其中重点企业市场份额预计占据65%以上。
四、数据支撑下的行业前景展望——统计背后的产业逻辑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达12.7GW/25.8GWh,而政策文件中明确的“到2027年实现装机规模不低于60GW”的目标,意味着未来三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需保持在50%以上。从企业端看,目前头部五家储能系统集成商已占据全国约45%的市场份额,其技术路线覆盖锂电池、压缩空气及氢能储能等领域。随着政策细则逐步落地,预计到2026年,重点企业的项目储备量将超过规划目标的80%,形成“技术研发-产能扩张-订单转化”的良性循环。
此次政策组合拳以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市场化机制设计为储能行业划定了增长边界与盈利方向。通过强化风光储协同、优化价格体系,政策不仅保障了重点企业的长期订单稳定性,更推动全产业链向规模化、智能化升级。对于市场而言,2025年将成为储能从“示范应用”转向“全面商业化”的关键转折点,而数据背后的战略布局将深刻影响未来三年产业格局的重构速度与深度。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