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1.8亿千瓦以上,较2024年的累计7376万千瓦增长超240%。该政策预计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明确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技术路线,并为行业提供长期发展框架。
海外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美国市场受《通胀削减法案》(IRA)推动,尽管面临关税调整压力,2026年装机预期仍逆势增长;欧洲大储项目因能源转型加速而低基数反弹,户用及工商业储能渠道回暖显著。同时,电芯价格自2025年起逐步回升,行业告别长期通缩周期。头部电池厂商与集成商已率先受益于需求端的结构性改善。
三、盈利模式革新:从成本项到收益源,电改释放储能经济性红利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背景下,新型储能正摆脱“强制配储”依赖,转向现货交易、辅助服务及容量补偿等多元收益模式。例如,136号文推动新能源全量入市后,部分省份已实现“现货+辅助服务+容量”的叠加收益,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行业分析师指出,若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政策加速落地,将进一步为投资方提供长期盈利保障。
四、容量市场建设:电力交易体系的下一关键环节与长期机制支撑从长远看,容量市场的建立将成为储能发展的核心制度保障。通过市场化机制合理规划电源装机规模,并对火电、抽水蓄能及新型储能等“系统必需品”提供长效补偿,可避免资源错配风险。当前山东、山西等地已试点现货交易与辅助服务融合模式,后续跨区域容量市场框架或成为政策重点方向。
五、风险与挑战:政策执行、需求波动及机制落地的不确定性尽管储能行业前景向好,但仍需关注电改进程滞后导致的收益不达预期、海外地缘政治影响装机进度,以及容量补偿机制设计缺陷等潜在风险。尤其在技术路线选择、跨省协调机制等方面仍需政策细化与市场实践验证。
展望:2025年作为储能行业转折之年,政策支持叠加市场化改革正推动其从“补贴依赖”转向“盈利驱动”。随着1.8亿千瓦装机目标的明确及容量市场的逐步完善,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储能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容,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全球市场中,中国产业链优势或进一步扩大,但需警惕外部环境变化对供应链的影响。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