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电力装备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转型。近日发布的《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产业发展锚定新坐标: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重点产业集群营收增速达7%,龙头企业目标突破10%。这些数据折射出政策对产业布局的精准把控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力装备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根据最新方案规划,未来两年传统电力装备将保持6%左右营收增速,新能源装备市场稳步扩容。发电装备产量维持合理区间的同时,出口量成为新增长极——政策强调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合作,推动海外市场渠道拓展。
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已达16.7亿千瓦,超越火电成为主力电源。但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新能源发电利用率分别降至93.2%和94%,较上年下降约2-4个百分点;系统性供需失衡导致部分环节陷入亏损,倒逼产业升级。
二、电力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核心技术与优化产业生态方案提出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聚焦标志性装备的突破。在光伏领域,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保持竞争力;风电行业则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竞争——2024年10月行业自律公约生效后,陆上风电机组中标均价同比提升9%,头部企业营收增长超45%。
政策强调"需求驱动与供给创新协同":一方面依托"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水一体化项目等拉动国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首台(套)政策加速新技术应用。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新能源装机量虽增34%,但发电量仅增长27%,凸显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亟待提升。
三、电力装备集群化发展:区域协同与龙头带动效应显现方案明确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相关领域营收年均增速达7%,龙头企业被赋予更高使命(10%增速)。重点地区通过产业链整合强化辐射作用,例如长三角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硅料-组件-系统集成"全链条布局。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这种梯度发展格局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风险。
国际市场方面,中国电力装备企业正加速出海步伐。上半年数据显示,光伏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超30%,特高压技术输出至东南亚多国。政策提出深化与新兴市场在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合作,预计2026年海外营收占比将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四、电力装备行业挑战与应对:平衡发展质量与规模扩张尽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新能源消纳难题要求加快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光伏、风电等环节产能过剩倒逼企业优化技术路线。2024年六部门联合规范产业竞争秩序后,行业逐步回归理性——8月光伏定价机制改革推动价格监测体系完善。
政策创新为破解困局提供支撑:通过专项支持新能源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建立重大工程与装备制造联动机制;同时强化反垄断监管,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数据显示,2025年1-7月风电整机招标均价回升至1552元/千瓦,印证行业生态改善成效。
展望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勾勒出清晰的发展图景:通过精准施策实现传统与新能源双轮驱动,在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同时开拓全球市场。6%-10%的梯度增速目标既体现政策对行业现状的务实判断,也彰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随着技术突破与产能优化加速推进,预计到2026年我国电力装备产业将在绿色转型中完成新一轮升级,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电力装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电力装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