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正式实施,我国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程中迈入新阶段。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算力在此次改革中被赋予重要角色。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等10个试点地区正通过系统性政策创新,在土地、数据、技术等领域探索新型要素流通机制,其中算力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与应用场景拓展成为关键突破点。本文聚焦2025年改革动态,解析相关政策对算力建设及行业的推动效应。
一、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算力政策体系构建成效显著(政策及环境及算力行业资讯)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算力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根据国务院批复内容,10个试点地区已启动为期两年的综合改革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算力纳入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要求各区域结合自身禀赋差异化施策。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数字产业集群优势,重点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与算力协同调度;成渝地区则通过低效用地盘活政策,为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释放土地资源。截至2025年9月,试点方案已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预计到2027年形成可复制的全国性改革模式。
二、数据要素流通中的算力价值释放路径(政策及环境及算力行业资讯)国家数据局强调,公共数据开放与商业应用需依托高效算力支撑。试点地区正通过三方面创新破局:一是建立统一数据目录和共享机制,如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已整合超20PB政务数据接入区域算力平台;二是探索跨域算力交易规则,合肥都市圈率先试点“东数西算”能源补贴政策;三是推动行业应用场景落地,例如郑州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将路侧感知数据与本地云算力结合,降低算法训练成本15%以上。这些实践为全国性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提供了实证案例。
三、技术市场改革驱动算力建设升级(政策及环境及算力行业资讯)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万亿元,但区域间算力资源匹配度不足仍制约创新效率。此次改革要求试点地区从“建平台、优生态”双轨发力:一方面建设跨省域算力调度中心,例如长株潭城市群联合华为等企业搭建工业AI模型训练云;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边缘计算节点建设。截至2025年8月,首批试点区域已引入超100家算力服务提供商参与市场化竞争。
当前要素市场化改革正从单一领域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创新,算力建设作为连接数据、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核心载体,其政策环境优化直接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试点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土地供给结构调整可降低超算中心建设成本;依托数据流通机制能激发行业算力需求;而技术市场改革则加速了算法与硬件资源的高效匹配。预计至2027年,这些探索将推动全国算力使用效率提升30%以上,并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更多算力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算力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