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座椅市场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及全球化布局中展现差异化竞争力,而继峰股份通过整合格拉默资源、加速新项目量产,在行业洗牌期实现盈利结构优化。本文结合最新经营数据,解析当前座椅市场竞争焦点与企业破局策略,并揭示未来市场演变方向。
一、2025年上半年座椅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动态:继峰股份盈利结构优化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座椅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继峰股份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乘用车座椅业务上半年营收达19.84亿元(同比+121%),但归母净利仍亏损0.63亿元。这一结果源于两方面压力:研发费用激增(新增175名研发人员)与量产前工厂前置成本攀升,当前累计量产车型已达8款,待量产订单生命周期总销售额预计超960亿元。
反观格拉默(公司重要子公司),25H1实现归母净利润0.93亿元,同比大幅扭亏。但细分市场表现分化:欧洲区营收2.8亿欧元(同比+2.6%)、亚太区1.2亿欧元(-10%)、美洲区0.8亿欧元(-30%),反映不同区域市场需求与竞争强度差异显著。
二、全球主要区域座椅市场需求差异及对企业的挑战:欧洲、美洲与亚太区表现分化欧洲市场:格拉默欧洲业务营收占比最高,但经营性EBIT同比下滑37%至940万欧元。这表明尽管该地区电动化转型加速,但供应链成本压力及客户议价能力削弱了盈利能力。
美洲市场:受地缘政治与本土化政策影响,格拉默美洲区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30%,经营性EBIT由盈转亏至-180万欧元,凸显海外业务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亚太市场:作为继峰股份的增量重心,亚太区座椅业务虽同比下滑10%,但单季经营性EBIT达790万欧元(占集团总EBIT超40%),反映其在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份额巩固成效。
三、技术迭代推动座椅业务增长潜力:新项目量产加速与未来战略布局继峰股份25H1乘用车座椅在手项目增至24个,预计25Q3起进入密集量产期(每季度6-8款新车型投产),叠加现有产线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成本下降空间,下半年盈利弹性或显著释放。
从竞争维度看,行业正经历三重变革:
1. 电动化与轻量化技术渗透:座椅结构设计复杂度提升,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占比;
2. 供应链垂直整合: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如继峰收购格拉默)强化全球协同能力;
3. 客户结构优化:传统车企订单向优质供应商集中,新势力品牌则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四、成本控制与精益管理:座椅企业的生存法则继峰股份在2025年进一步深化管理层改革(如引入本土化高管团队),推动基层工厂效率提升。格拉默二季度环比利润降幅达69%,侧面印证了行业普遍面临的短期阵痛期,但其通过削减美洲区亏损、优化欧洲产能利用率等举措,为后续盈利改善奠定基础。
2025年座椅市场竞争呈现“技术驱动+成本决胜”的双轨特征。继峰股份凭借新项目储备与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在行业转型期守住关键市场份额,并通过研发费用前置投入构建长期壁垒。未来6-12个月,随着量产爬坡完成及区域市场策略调整落地,其座椅业务有望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核心引擎。企业需持续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地缘风险传导等变量对盈利的潜在冲击,在动态竞争中巩固技术与成本优势。
更多座椅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座椅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