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达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福建省的陆地面积总和。新增森林蓄积量突破历史记录,相当于大兴安岭林区现有规模。当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为全球贡献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生态修复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造林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在国家战略层面,中国通过科学统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简称“山水工程”),系统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这些重大工程不仅强化了西北荒漠化治理、东北森林保育等关键领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还形成了以造林为核心的产业联动模式。例如,“三北”工程通过科学规划乔灌草结合的种植结构,既提升了区域碳汇能力,又为后续林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保障。
二、城乡造林协同推进:人居环境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在城市和乡村地区,中国政府持续实施“绿化美化彩化”行动,推动造林向精细化、景观化方向发展。截至202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3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2.01%。通过“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网络建设,城乡居民不仅获得了更清新的空气环境,还直接参与了社区造林管护,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绿色生活模式。
三、造林经济价值凸显:林草产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维度,造林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经济效益与民生福祉。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中油茶种植面积达7500万亩,年产茶油超百万吨;浙江安吉的竹业年产值接近200亿元,带动近4万农户增收。此外,通过生态护林员政策,全国共设立超过170万个岗位,为农村人口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森林食物年产量也突破2亿吨大关,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农产品类别,进一步夯实了“米袋子”“菜篮子”的绿色保障基础。
来看,中国通过系统性造林工程与产业布局优化,在生态修复规模、城乡环境质量及经济价值转化方面均取得全球瞩目的成果。未来,随着2025年造林政策的深化实施,预计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模式不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范例,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可复制的经验方案。
更多造林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造林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