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中境外收入占比超30%的制造业企业达112家,其股票涨幅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正通过全球化布局重构增长曲线,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制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以来,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背景下,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海外扩张实现收入结构优化。以人工智能算力硬件为例,头部企业境外营收占比普遍超过70%,其中某光模块制造商境外收入占比从2024年末的78.7%提升至94.47%,股价年内增长335%。这种出海红利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在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制造细分赛道同样显著,形成"技术输出+市场扩容"双轮驱动模式。
二、产业布局聚焦高端制造:全球竞争格局下的结构性机遇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推动下,2025年制造业出海呈现三大趋势:
1. 智能化制造升级:AI芯片设计企业通过深度绑定国际头部厂商(如境外营收占比超70%的某光通信设备商),构建算力硬件全球供应网络;
2. 消费品牌全球化渗透:某潮玩企业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0%,印证"中国智造+文化输出"双轨并行策略的有效性;
3. 产业链垂直整合深化:从产品出海向产能、技术标准输出延伸,某高端PCB制造商通过东南亚设厂将海外营收占比推高至85%。
据Wind统计,2025年至今A股市场427只翻倍股中,制造类企业占63%,其中112家境外收入贡献超三成,显著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
三、产业投资新坐标:出海逻辑下的资本配置策略升级当前制造业海外布局呈现三大特征值得关注:
机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超千只基金在半年报中明确提及"出海投资逻辑",显示市场对制造全球化布局的关注已从争议转向共识。
四、未来五年产业趋势展望:工程师红利释放下的全球产业重构2025-2030年中国制造业出海将呈现三大演进方向:
1. 技术输出深化:从硬件制造向标准制定延伸,某工业软件企业海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48%;
2. 产业集群协同: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研发在沪苏、生产在东盟"的跨境分工模式;
3. ESG价值重塑:绿色制造认证推动光伏组件出口占比提升至65%,带动相关上市公司估值溢价。
2025年的市场表现验证了出海逻辑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境外收入占比超30%的企业平均市盈率较行业均值高出40个百分点。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重构加速,具备技术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合规运营能力的制造企业将持续获得资本青睐。未来五年,依托工程师红利释放与产业政策支持,中国制造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升级的关键跨越,形成"技术出海+产能输出+标准制定"三位一体的新发展格局。
更多制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制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