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加剧,供应链稳定性成为行业焦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国内车企与供应商间的账款支付问题显著影响产业生态健康度。为缓解上下游矛盾、提升产业协同效率,该协会于9月15日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明确要求重点车企将供应商付款周期压缩至60天内,并推动行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下从核心政策要点、实施细节及行业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汽车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近年来市场竞争压力传导至供应链上游,导致供应商面临“压价延付”双重困境。为此,17家重点车企公开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个自然日”,覆盖订单确认、交付验收、对账结算等全流程环节。例如,甲方需在乙方交货并通过验收后60日内完成付款,若遇节假日则自动顺延;对于连续供货的非中小企业,允许每月集中对账一次,但最长间隔不得超过30天。
该倡议特别强调保障中小企业的权益:若双方未就供货单价达成一致时,车企应按最近合同价或开发定点单价的50%-80%先行支付,待协议明确后再据实调整。这一措施有效降低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风险,尤其对依赖短期现金流的中小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二、汽车行业供应链协作升级:长期合作与数据透明化成关键为构建“整车—零部件”共赢生态,倡议要求车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有效期不少于一年,并建立定期对账机制。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账期长达98天,远超国际通行标准,而新规将推动行业向规范化、高效化转型。例如,长安汽车已通过“按交付日起算+十日归集支付”方案兑现60天承诺,显著提升了供应商回款效率。
此外,倡议还规范了货物验收流程:车企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到货检验,并明确对账频率不低于每月一次。这一举措不仅压缩了冗余环节,也为行业数据透明化奠定基础。据协会统计,2025年1-8月响应倡议的6家主流车企(含上汽、东风等)供应商满意度同比提升27%,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
三、汽车行业政策影响前瞻:产业链协同驱动技术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强调,缩短账期将直接缓解零部件企业的资金压力,助力其加大研发与生产投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供应链体系不成熟问题,若车企持续拖延付款,可能抑制电池、芯片等关键领域技术迭代速度。例如,某头部电驱供应商因回款延迟被迫推迟新一代产品量产计划,导致下游车企产能受限。
未来,随着政策全面落地,预计2025年底将有超80%的头部车企落实60天账期承诺,带动全产业链资金流转效率提升15%-20%。同时,长期合同机制可减少供应商频繁切换客户的风险,为整车企业稳定核心零部件供应提供保障。
从2023年行业痛点暴露到2025年规范倡议全面推行,中国汽车供应链正经历系统性重构。通过压缩账期、强化协作、数据透明化等措施,车企与供应商间的利益分配趋于平衡,这不仅关乎短期经营效率,更是支撑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基础。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预计未来3-5年,我国汽车产业生态将向更健康、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更多汽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