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行业争议推动规范化进程
2025年9月15日,中国预制菜行业正经历关键转型期。近期某头部餐饮企业因预制菜使用争议引发舆论风暴后,监管部门密集发声强化行业规范,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期待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重点企业加速调整生产模式,推动产业向标准化、透明化方向发展,同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未来增长潜力仍被市场看好。
2025年8月,某知名餐饮品牌因菜品加工工艺争议公开致歉,并承诺逐步将中央厨房预制环节转为门店现制,这一举措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信号。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持续落地,明确要求企业标注预制菜成分及加工方式,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指出,当前预制菜定义已规范化:其需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且不添加防腐剂,并以预包装形式出售。这一标准的细化为行业提供了统一框架,也为后续监管和市场规范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企业加速工艺调整,现制化转型成核心竞争策略2025年数据显示,头部预制菜企业正通过技术升级与流程优化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例如,某连锁餐饮品牌宣布将其80%的预制菜品进行工艺改进,包括将儿童餐牛肉饼、烤羊肉串等产品调整为门店现制,并承诺使用非转基因食用油替代原有原料。此类举措不仅回应了市场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切,也推动行业从“隐蔽加工”向“透明生产”转型。
三、预制菜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标准化与创新成增长双引擎据行业统计,中国预制菜产业自2019年以来保持年均19%的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757亿元。当前人均消费量已从2013年的5.4公斤增至9.1公斤,但渗透率仅约15%,显著低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60%的水平。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十年中国预制菜产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一方面需通过国家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链流程;另一方面需在技术端突破保鲜与风味复原难题,例如发展新型干燥工艺或智能化烹饪设备。此外,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冷链物流体系和绿色原料基地,以提升供应链效率并降低碳排放。
四、2025年行业趋势展望:从争议走向理性化竞争生态尽管预制菜产业面临信任危机与监管挑战,但其高效便捷的属性仍使其成为餐饮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未来三年内,重点企业将聚焦以下领域:
1. 标准体系完善:推动全国性预制菜分类、标签及质量检测标准落地;
2. 技术迭代创新:在锁鲜技术、风味还原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
3. 消费场景拓展:针对家庭厨房、外卖平台等细分市场开发定制化产品。
信任重建与规范发展是产业破局关键
2025年的预制菜行业正处于“争议重塑”阶段,企业通过工艺调整和标准升级逐步赢回消费者信心。随着政策监管趋严、技术瓶颈突破及市场需求多元化,中国预制菜产业有望在规范化进程中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变,并在全球食品工业中占据更具竞争力的地位。至2035年,行业渗透率或接近25%,成为万亿级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更多预制菜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预制菜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