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持续巩固双边经贸纽带。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2025年9月17日至21日在广西南宁举办,这一重要平台将推动双方贸易规模、投资合作及产业链融合再上新台阶。当前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为全球产供链稳定注入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贸易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5个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总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与中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双方贸易关系的深度,也印证了区域市场的互补性与增长潜力。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东盟自2020年起已连续5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双向贸易额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呈现结构优化趋势。
二、投资合作提质增效: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工程承包助力区域基建升级截至2025年7月,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总额已超过4500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通过工程承包为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显著,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双方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和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成果尤为突出,不仅推动了技术标准的对接,还加速了区域数字贸易生态系统的形成。投资与贸易的协同效应持续释放,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柱。
三、产业链融合深化:多边协作抵御外部冲击,产供链协作紧密度提升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供链稳定的威胁,中国与东盟坚持多边合作原则,通过强化上下游产业协同,共同维护区域产供链的安全与效率。一批标志性产业园区及互联互通项目稳步推进,例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工程的落地,进一步打通了物流网络瓶颈,促进了跨境产能协作。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增强了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自贸区3.0版规则落地,制度红利加速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于2025年全面完成,首次系统构建涵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这一升级不仅降低了贸易壁垒,还通过推动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湄等次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制度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为未来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政策空间与市场机遇。
互利共赢驱动区域发展新周期
2025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的关键一年。从贸易规模的历史性跨越到投资领域的结构优化,再到产业链融合与制度创新的突破,双方通过务实合作持续释放协同效应。随着自贸区3.0版规则生效及博览会等平台作用的放大,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跨境基建等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稳定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这一进程不仅巩固了双边经贸纽带,更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了“东亚方案”。
更多贸易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贸易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