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中国零售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在传统电商平台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以外卖为核心的即时零售赛道成为头部企业争夺焦点。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通过百亿级补贴加速布局,其二季度财务表现折射出零售业竞争新逻辑:即时零售既是战略支点也是成本重负,而电商基本盘与海外业务的协同效应正重塑行业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4年间全国网上零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从33.3%持续下滑至7.2%,2025年前七月虽回升至9.2%,但增长动能已发生质变。电商平台GMV披露的淡化(如淘天、京东终止公布具体数据)表明行业进入效率优先阶段,而即时零售市场则呈现逆势高增态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4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39%。
在用户渗透层面,即时零售平台网购人群覆盖率从2023年的49%提升至59%,其中月收入过万的高价值用户占比达31%。这种需求端结构性升级,叠加美团、京东、阿里三家合计投入超百亿补贴的供给端刺激,推动即时零售成为继电商之后的新战场。
二、即时零售竞争白热化:外卖业务成战略支点与成本黑洞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外卖三巨头"均面临显著业绩压力:
外卖业务的战略意义在于用户心智培养:高频餐饮订单可带动低频商品消费(如生鲜、日用品)。然而该模式盈利能力脆弱,阿里本地生活集团二季度经调整EBITA亏损达5.96亿元,美团配送服务板块亦出现40多亿净亏损。这种"以战养战"的投入逻辑,要求企业必须平衡即时零售扩张与核心业务利润。
三、阿里突围路径:多元引擎支撑下的战略聚焦面对补贴大战带来的财务压力,阿里巴巴通过三大策略实现业绩韧性:
1. 电商业务稳增长: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直营及其他业务收入增长6.9%;
2. 云智能业务爆发:云服务收入达334亿元(+25.8%),经调整EBITA利润率提升至8.8%;
3. 海外减亏显成效:国际商业分部营收同比增长18.6%,经调整EBITA亏损收窄至5900万元。
为强化资金储备,阿里在过去两年通过资产处置回笼超270亿元现金:出售高鑫零售股权(约131亿港元)、银泰百货(74亿元),并减持中金公司、圆通速递等金融物流资产。这种"收缩非核心+押注即时零售"的策略,使其在补贴战中的业绩波动幅度显著小于竞争对手。
四、行业变局启示:零售生态重构与投资逻辑转变当下的竞争本质是资源禀赋的比拼——阿里依托电商流量入口(淘宝闪购)、物流网络(菜鸟)和本地生活闭环(饿了么),试图构建"线上下单-30分钟达"的新消费场景。京东则通过供应链能力向即时履约延伸,而美团以餐饮外卖优势巩固地桩。
投资者需关注三个关键指标:
1. 即时零售业务的用户复购率与客单价提升空间;
2. 核心电商业务能否持续为新赛道提供资金反哺;
3. 海外市场(如Lazada)能否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在效率与规模间寻找平衡点
2025年的即时零售大战,本质是存量市场的争夺战。阿里巴巴通过多元业务协同缓冲了补贴冲击,但持续烧钱的赛道终需盈利路径破局。当行业渗透率突破临界值后,供应链效率、履约成本管控以及差异化服务将成为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未来三年内,那些能将即时零售与原有生态深度整合的企业,有望在零售业新周期中占据战略高地。
更多零售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零售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